编者按 | 9月15日,由中宣部组织的2025年“活力中国调研行”江苏主题采访活动在无锡启动。6天时间,采访团将分“沿江线”“沿海线”分别赴无锡、常州、扬州、南京、苏州、盐城、连云港等地,走访调研,解码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密码。
大河财立方报道团全程参与,一起探秘活力江苏。
【大河财立方 记者 陈诗昂 文 李博 摄影】3个月前,河南洛阳备受全国关注,特别是以洛轴集团为代表的中国老牌轴承企业,在关键产品和技术上并跑突破、领跑创新的故事,广为人知。
它跟跑、并跑、领跑的对象是谁?舍弗勒是其中一个。
9月16日,采访团来到江苏太仓的舍弗勒工厂。作为全球第二大滚动轴承制造商和全球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,舍弗勒1995年落户太仓后,书写了一段不断加码投资太仓、投资中国的故事。
“进入中国后的10年,有大量的德国‘师傅’来到中国。我们制定了师带徒的指标,希望他们能手把手地教,带出一批中国徒弟。”舍弗勒(中国)有限公司企业传播与市场部总监李佑美介绍,30年间,舍弗勒不仅培养了大量本土人才,供应链的本土化程度也相当之高,“比如汽车业务达到95%以上”。
投资中国30年,目前舍弗勒在中国已经拥有1.9万名员工,布局6大研发中心、17座工厂。
而漫步太仓街头,像舍弗勒一样来自德国的企业还有许多,已经突破500家。太仓因此被称为“德企之乡”,据说,太仓在德国的知名度比在中国还高。这是个有趣的现象。
在他乡,
德企舍弗勒30年投出17座工厂
从投资动作看,舍弗勒是偏爱太仓的。
1995年,其在太仓成立依纳轴承(中国)有限公司,后来成为舍弗勒(中国)有限公司。从这一年算起,过去30年间,有12个年份,舍弗勒都有“大事记”在太仓发生——
仅就工厂来说,1998年,舍弗勒在中国的首个工厂,太仓一厂投产;2006年,位于苏州路基地的太仓二厂、三厂建成投产;2012年,太仓四厂建成投产;2014年,太仓五号厂房建成投产,后独立成为太仓五厂;2022年,位于北京路的新基地一期工厂正式启用;2023年,北京路新基地二期工厂正式启用、广州路厂区正式启用……
“太仓有非常好的区位优势,它毗邻上海,包括人才、上下游供应链都集中在周边区域内,这对提高工厂的运营效率有很大的帮助。而且,太仓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,特别是在企业面临困难和挑战时,总能够想到企业前面,及时地提供支持。”李佑美评价说。
经过多年发展,舍弗勒太仓已经成为舍弗勒在中国区最大的制造基地,目前拥有5座工厂、1个智能装备公司、1个模具中心,以及1个综合服务中心和1个双元制培训中心。
舍弗勒在太仓经营情况如何?供电量是指标之一。李佑美受访时提及一份来自太仓电力部门的礼物——舍弗勒在太仓30年的供电热力图。“这30年,供电量增加了60倍。”
舍弗勒不只是在太仓加仓、布局。企业中国区布局显示,当前,舍弗勒在上海、芜湖、长沙等地设有6大研发中心,在太仓、上海、苏州、银川等地设有17座工厂。
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,持续提升本土生产布局和运营效率,舍弗勒在过去30年间,携手客户实现业务的跨越式发展。
数据显示,2024年,舍弗勒中国区营收约34.9亿欧元,在集团占比为19%。
“数据表明,舍弗勒在中国30年的发展,是一个非常稳健的发展,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,同时是一个很成功的发展。”回顾在华30年,李佑美形象地说,舍弗勒已经实现了从“站起来”“富起来”到“强起来”。
“在中国为中国,在中国为全球。面向未来,舍弗勒积极探索第二增长曲线,在‘立足中国,服务本土’的同时,通过全球布局及成熟的供应链体系,助力中国企业出海。”她说。
在太仓,
600家本土企业与德企合作共赢
来自德国的企业,太仓还有很多。多到被誉为“德企之乡”,成为工信部授予的国内首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。
太仓中德合作展示中心,有对德合作的全景展示。步入展厅,迎面就是德国和太仓的地图,上面的星形图案密密麻麻。工作人员介绍,德国地图上的星星,标示了在太仓的德企来自哪里。右边的太仓地图上,星星显示德企的落户情况。
数据显示,自1993年开启对德合作,目前太仓现有入驻德企超过560家,总投资超过60亿美元,年工业产值超670亿元。
值得一提的是,德国前十大机床企业有6家、前20家族企业中有8家落户太仓。
众多外企落户,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带动效应。展厅内的一组数据提到,德企以太仓0.24%的用地,创造了太仓8%的GDP、18%的规上工业产值、20%的公共财政预算税收收入。
外企落户往往有连锁反应,其产业链上下游可能会在周边集聚,带动本地产业从无到有,发展壮大。
实际上,9月15日召开的“活力中国调研行”江苏主题采访活动情况说明会上,江苏省工信厅副厅长、一级巡视员黄萍就曾介绍,在工业领域稳外资稳外贸工作上,江苏注重引导重点外资企业发挥龙头作用,与本土企业在产业配套、技术研发、智能制造、标准制定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,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。
黄萍特别提到太仓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。她说,示范区一方面注重引进德国先进制造业企业,另一方面鼓励本地企业跟德企开展深度合作。“目前,有600家本土企业进入了德企的供应链体系。”
实际上,李佑美受访时也提到本地化的情况:“太仓有非常好的区位,企业的产业链上下游都在附近(集聚),目前供应链本土化程度已经非常高,像汽车业务可以达到95%以上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舍弗勒还扮起了“招商大使”的角色。李佑美说,舍弗勒非常积极地支持上下游产业链落地太仓。比如,每年的供应商大会等会尽可能放在太仓,甚至包括一些行业业务会议。“我们希望业务伙伴及合作供应商,能对太仓有更多了解,更好感受太仓的营商环境。”
不只是产业的配套,还包括人才本土化的推进。“舍弗勒进入中国的前10年,有大量的德国师傅来到中国,我们制定了师带徒的指标,希望他们能手把手地教,带出一批中国徒弟。”李佑美说。
展示中心展厅的最后部分,是太仓对下一个对德合作“黄金30年”的希冀。太仓希望,未来的中德产业双向联动,并带动一批本土企业赴德国开展投资合作。打造国家级对德合作高质量发展示范区,是新的目标之一。
560家德企不是终点。太仓高新区方面介绍,今年以来,紧扣“中德合作主阵地”定位,高效运作“1+7+N”海外联络体系,新落户德资项目22个,增资扩产慧鱼加固材料、威施通风机、奥尔派专用机械设备等12家,在谈德国重点项目超40个。
正如讲解人员所说:“太仓的星星主要来自德国北威州、巴符州和巴伐利亚州,未来太仓还将加大在德国其他地区的招商。”
责编:陶纪燕 | 审校:张翼鹏 | 审核:李震 | 监审:古筝
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